保養的基礎學理-皮膚生理學

皮膚簡介:

皮膚由外面向裡面依序分成3層:表皮、真皮、皮下組織。表皮層又細分為5層。

  • 1.表皮:為皮膚的最外層,最主要由角質細胞組成,內含黑色素細胞。最外層的角質層可以防止皮膚遭受外界傷害。
  • 2.真皮:含有汗腺、皮脂腺、毛囊、血管、神經,藉此感受壓力、溫度、痛、癢。
  • 3.皮下組織:內含脂肪、血管、神經。像一個内墊,脂肪太少,容易形成皺紋。脂肪太多,容易造成彈性纖維斷裂,形成肥胖紋或妊娠紋。

皮膚結構圖

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,覆蓋於人體表面,於眼瞼、口唇及肛門等處至粘膜。成人皮膚表面積約為18平方英呎(1.6平方公尺),總重量約為人體的百分之十六。一般皮膚厚度約為1-2公厘(mm),但在身體上不同部位有些差異,如眼瞼皮膚厚度少於 0.5mm,而背部可超過 5 mm。身體背側較腹側為厚,手掌與腳掌皮膚則比其背側來得厚。

皮膚表面與色素

成人皮膚面積約為1.6平方米,覆蓋於人體表面,於眼撿、口唇及肛門等處移行至粘膜。皮膚表面細看有微細陷凹的皮溝(sulcus cutis),其間為細小隆起的皮嵴(crista cutis)。毛囊以及汗腺開口於皮嵴,毛囊開口處的皮嵴較大且呈圓形,稱為毛盤(hair disc),是一種觸覺裝置。皮表隨下面組織的起伏、隆起或凹陷而於關節屈側等疏鬆部位形成皺紋。皮膚老化時,隨著皮膚鬆弛與皮下組織流失,也會形成皺紋。

皮膚色調因人種、年齡、性別及部位,個人差異甚大。影響膚色因素有:黑色素(melanin)、胡蘿蔔素(carotene)、血紅素(hemoglobin)以及角質層厚度等。黑色素較多者,皮膚較黑。胡蘿蔔素(carotene)較多者,皮膚變黃。血紅素(hemoglobin)使皮膚潮紅。皮膚血液循環不良時,因血紅素不足,皮膚會變成蒼白。

皮膚的組織構造及機能

皮膚由表皮(epidermis)、真皮(dermis)、皮下組織(subcutis,subcutaneous tissue)所構成。表皮與真皮的結合面並非平坦而是呈波浪狀,表皮向真皮突入的部份,稱為表皮突起(epidermal rete ridge),真皮突出於表皮之部份則稱為真皮乳頭(dermal papilla)。皮膚內有汗腺、頂漿腺、皮脂腺、毛髮、毛囊(hair follicle)以及指甲等總稱為皮膚附屬器官(skin appendages)。

 

皮膚有以下作用:

1.物理性防禦作用:皮膚富彈性、可塑性、堅韌性及柔軟性,保護身體免受外力的傷害。

2.皮表水份保持作用:角質層表面脂膜、緻密的角質層、角質層及顆粒層間的等電障壁等,可調節水份的保持能力及經皮水分蒸散。

3.微生物防禦作用:皮膚呈現弱酸性,皮表具有皮脂、汗、角質層、脂質等所構成之酸性膜(pH5.5~7.0),可防止細菌及真菌的寄生。

4.對於化學物質的防禦作用:角質蛋白可抵抗物理及化學性傷害。對異物產生肉芽腫性反應或排除。表皮可保持皮表之pH值中和鹼性物質,具有緩衝功能(Buffering capacity)。

5.光線防禦作用(防止紫外線):皮表凹凸不平可反射大部份之可見光及紅外線等長波光線及一部份(32Onm以下)之紫外線。已侵入表皮內之光線會被表皮內成份(角質纖維、keratohyalin等)散射掉。位於基底層的黑色素細胞可分泌黑色素到表皮的角質細胞,此黑色素會吸收紫外線以保護細胞核。

知覺作用

具有觸、壓、運動、溫、冷、痛覺的感受點。皮膚的自由神經末梢 (C-fiber)可感受癢的感覺(itching)

體溫調節作用

皮膚是熱的不良導體,可以防止體溫喪失及防止外溫侵入。汗腺及皮膚微循環系為體溫調節器,體溫上升時即以發汗及血管舒張來發散熱量。外溫低時,就會減少流汗且收縮血管防止體溫散失。

分泌及排泄作用

皮脂腺分泌皮脂以保持皮膚表面滑潤及角質層的濕潤,皮脂腺分泌過度旺盛時,會導致痤瘡(青春痘)。皮脂膜可防止水份喪失及外界水份侵入,具抗菌性可防止細菌與真菌的發育。汗腺分泌汗液以排泄水份,並且放散溫熱,調節體溫,保持皮表之pH值及濕度,同時排泄少量廢物及毒物。

合成作用

表皮細胞可合成膽固醇,也可以合成provitamin D3,provitamin D3經由紫外線的照射成為維他命D3(Vitamin D3)。

吸收作用-經皮吸收 percutaneous absorption

因角質層與顆粒層具有保護皮膚的效果,因此有很多障壁存在,來降低吸收,所以表皮路徑(transepidermal pathway)的吸收較少。大部份吸收,是經由毛囊脂腺路徑(transpilosebaceous pathway)由毛細孔進入皮膚。重金屬、維生素A、類固醇等會被吸收。現在發達的保養品科技,全力研究保養品經皮吸收的效果,藉此來發展醫學美容保養品。

再生修復作用

皮膚受傷時,皮膚組織會增殖、增生與修復。含有很多複雜機轉。

生長因子(growth factor)與細胞間素(cytokine)的分泌

表皮角質細胞會分泌很多生長因子(growth factor)與細胞間素(cytokine),達到皮膚生長、修復、維護、免疫等作用。皮膚表皮角質細胞可分泌IL-1(interleukin 1)、IL-6、IL-8、TGF-α(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α)、NGF(nerve growth facto)、bEGF(basic epidermal growth factor)、ET-1(endothelin-1)、GM-CSF(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)等。

 

表皮層結構分成5層:
表皮由皮膚底部往皮膚外部依序分為:
  1. 基底層(stratum basale)
  2. 棘狀層(stratum spinosum)
  3. 顆粒層(stratum granulosum)
  4. 透明層(stratum lucidum),只有手掌皮膚與腳掌皮膚有透明層。
  5. 角質層(stratum corneum)

表皮主要成分是角質細胞(keratinocyte),細胞生命週期約28日,由基底層細胞變成顆粒層細胞約14日,由顆粒層細胞變成角質層脫落約14日。角質層細胞由基底層逐漸往上變化,最後死細胞變成角質層,這個過程稱為角化過程。

1.基底層(stratum basale):表皮最下層,一層的基底細胞所組成。細胞為長的圓柱形,細胞質濃染嗜驗性,分裂旺盛,會往上分裂出新的細胞,細胞之間以胞橋小體(desmosome)相結合。往下與真皮接合部分稱為半胞橋小體(hemidesmosome),然後與基底膜的基底板相接。大約10個基底細胞之間會有有一個黑色素細胞(melanocyte),可以分泌黑色素,保護細胞核不會受到紫外線的傷害。

2.棘狀層(stratum spinosum):在基底層與顆粒層之間,占表皮的大部分,愈下層愈呈多角形,往上則漸次呈橫向扁平.比基底細胞大而亮,互相之間以”棘”連接,稱為細胞間橋(intercellular bridge),這些都是胞橋小體(desmosome)的結構。

3.顆粒層(stratum granulosum):介於有棘狀層之上,角質層之下。顆粒層細胞由更扁平的細胞組成,細胞質出現多數嗜鹼性小顆粒keratohyalin granule,細胞核濃縮,細胞質分退化。

4.透明層(stratum lucidum),只有手掌皮膚與腳掌皮膚有透明層。因為角化不完全,光學顯微鏡下為具有屈折光線較強的透明層。

5.角質層(stratum corneum):在表皮最外層,光學顯微鏡下呈嗜酸性多層薄膜狀構造,細胞核消失,這些死細胞變成保護皮膚的最外層,稱為角質層。

表皮與真皮的交界:在基底層正下方,有PAS陽性染色的基底膜(basement membrane)。當發生皮膚癌時,若仍位於基底膜外部就稱為原位癌,屬於早期的癌症。

參考來源:王正坤醫師 (2015),微整形醫學美容與保養品,台南:藝群。

皮膚保養


王正坤醫師資歷

1.台灣美容醫療促進協會理事長
2.中華民國醫用雷射光電學會理事長
3.Dr.FreeVenus藝群保養品董事長
4.藝群皮膚科診所院長
5.國家品牌玉山獎
6.台灣100大MVP經理人
7.台灣醫療服務傑出獎
8.勞動部 績優企業獎


藝群皮膚科診所(集團總部)
https://www.e-champ.com.tw
藝群國際企業有限公司
(Dr.FreeVenus藝群保養品)
玻尿酸精華液領導品牌
https://www.e-champ.com.tw/e-shop/